跳转到主要内容

RBC报告:疫情导致新学期的加拿大留学生人数剧减

来源: 大中报 王飞



(大中报/096.ca讯):加拿大秋季开学在即,大中小学校将在9月份的不同时段陆续开课。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加拿大部分大学只开网课,还将学费提高了15%之多
8月21日周五中午12点疫情快报:送孩子上学可能意味着祖父母易感病毒 联邦为加拿大人支付隔离住宿费用3700万
在家办公导致房屋用途改变 屋主需告知保险公司

想要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话题?请点击本文末的链接!

加拿大移民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因疫情的爆发,签证官从今年4月开始审理的新学签申请急剧减少,相当于去年同期的10%左右。他们在今年第二季度审理1万份学签申请;而去年同期审理了10.7万份学签申请。



众所周知,并非所有学签申请都能获得批准。实际上能来加拿大留学的人将更少。

RBC银行8月20日发布的报告称,每年7月和8月往往是海外学生申请学签的高峰期,加拿大移民部暂时无法提供7月份的数据。究竟多少留学生能获得学签,还有待观察。

加拿大政府曾在疫情爆发后采取了一项临时措施:如果海外学生暂时无法提交所有材料,其申请流程将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海外学生获得加拿大学校发出的录取通知书后,有足够存款,就将获得政府的初步批准。这意味着申请人可以在提交指纹、体检结果、无犯罪证明之前,在境外开始他们的学业。他们可以在获得签证之前在线上听课。

第二步是海外学生提交所有材料后获得最终批准,并持学签抵达加拿大,然后每天到学校听课。

RBC银行的首席经济分析师阿格奇索维兹(Andrew Agopsowicz)表示:“申请流程将分两步进行,留学生入境之前就可以在线上听课。这使加拿大高校的学费收入在流程变为正常之前,有个缓冲期。”

移民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加拿大临时签证的申请数量在今年6月下降63%,这包括一些留学生。按规定,外国人必须同时获得临时签证和学签,才能来加拿大留学。

阿格奇表示:“高校的运营经费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留学生。如果申请学签和申请临时签证的人数一样急剧下降,那么高校和所在的城镇可能在财务上遇到困境,而且在几年内都很难走出困境。”



另外,这份分析报告还提到,新冠疫情导致上半年抵达本国的新移民、外劳与海外留学生人数,较去年同期大跌达70%。他认为联邦政府应正视有关问题,对劳工市场与本国经济所带来的隐忧。

阿格奇索维兹提到全球大规模封关,窒碍了本国移民人口增长,如今年第二季度即4至6月份,共有3,4000名永久居民抵达本国,较去年同季度下跌了67%。而获准到来本国工作的外劳短期工作签证,较去年同季度少了一半,他们多是从事农产业的工人。

分析报告形容尽管6月份明显见到抵埠新移民、外劳人数有所增加,但疫情前景仍未明朗,6月份抵埠新移民人数,仍较去年6月份下跌44%;今年第二季整体抵达本国新移民人数,只有34,000人,与去年同期的94,000人无法比拟。根据逐渐回复的步伐,联邦预计至今年底,今年抵加的新移民人数,或只有23万人,是本国希望吸纳34万名新移民人数的70%左右。

疫情令大部分国家封关,空中交通受限,令不少申请到本国工作的外劳,不能按时到前来,但此情况似乎未影响申请到本国农场或农业温室工作的外劳,农业外劳抵达本国开工数字,与去年同期分别不大。

阿格普索维奇特别提及,疫情导致本国在多个国家的签证处理中心关门,拖慢了本国移民申请者递表程序,加上疫情令不少准申请人,因面对即时经济困难与健康问题,而延迟申请甚至打消念头,导致今年第二季度申请人数,相比去年同期骤跌了80%。

他指出,移民及抵埠永久居民人数下降,大大影响本国经济与劳工市场发展,阿格普索维奇指本国人口快速老化,新移民所注入的经济与劳动市场新血,将作为本国长者护理支出的有力支撑,被视为推动本国房地产市场的火车头,但新移民数字不及政府预期,或会令楼市呈现滞后。

然而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不少拟在今年上半年抵达本国,开展新生活的新移民,即使期待到来居住,但鉴于疫情下许多国家仍处于封关阶段,他们不能亲身登陆本国,联邦政府也有措施酌情处理。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