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前后矛盾的疫情新闻面前保持清醒头脑?
How do we make sense of the contradictory pandemic news?
来源: 大中报 李子
(大中报/096.ca讯):根据环球邮报的报道,一年前,加拿大确诊第一个新冠病毒(COVID-19)病人。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想要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话题?请点击本文末的链接!
过去一年来,我们每天被涉及新冠病毒的头条搞得头昏脑胀,每个新头条似乎比旧头条看上去更让你烦恼。
在过去的360多天里,加拿大累积新冠病例已增加到75万多个,病人从轻度的到医院重症监护病房里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其中20,000多人死于新冠,且死亡数字还在增加。
全球范围内的新冠统计数字更让人头皮发麻:目前已有1亿多确诊病例,229万多人死于新冠。
人们似乎看不到希望的曙光,虽然偶尔有两个好消息,但几分钟之后就被坏消息取代。
从不需戴口罩到必须戴口罩。从冠状病毒会通过飞沫传播到病毒会通过气溶胶传播,或两者都会传播病毒。从学校不能停课到学校是病毒传播的温床。从不要随便出门到允许旅游公司打旅游降价的广告。从防止老人感染而必须将他们隔离到隔离老人会让他们死得更快。从快速测试是恢复工作的一种方式到快速测试效果不佳。从疫苗是我们的救星到疫苗不会让疫情很快结束。
分享不同信息/观点,做明智判断/决策!请点击096.ca!
分享不同信息/观点,做明智判断/决策!请点击096.ca!
加上社交媒体的煽风点火,这些话听起来就累人,让你不知所措,打不起精神来。
那么,如何在这种狂轰滥炸的各种信息中甄别出自己想要了解的东西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在一般“正常”压力情况下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并指导我们的行动的。
理想情况下,当我们有一个左右为难的问题,如:“我应该送孩子上学吗?” ,我们会心平气和地看看支持和反对送孩子上学的各种理由,并做出合理和理性的决定。
问题是,我们的大脑倾向于走捷径,找借口来证明我们的决定是对的。这种挑樱桃的思维方式被称为:证明自己的偏见没有错。
这就是为什么两个人看到了同样的证据却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将孩子送去学校是最安全的选择”和“将孩子送入学校太冒险了”。
从政治到个人,从人格到被误导,一个人的偏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在疫情期间,对于必须上岗的消防员而言,“孩子是否上学”的风险评估与在家工作的会计可能完全不一样。从小心翼翼到放任自流,每个人对风险承的受能力也各不相同。
从报纸头条和与同事聊天中得到的消息一直在变化,这影响我们的决定。当被大量信息误导,即使面对耸人听闻的信息,你也搞不清谁是谁非,。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假定,调整来了解一件事。知识的掌握就像美式橄榄球赛:进攻的一方利用自己的长处,将球一寸一寸地向对手禁区的逼近。进攻过程中有时会被对方打退,有时会突破对方防线。有时,球会被对方抢走,让对手反败为胜。
与美式橄榄球球不同的是,同新冠病毒的较量没有规则或时间限制,也没有胜负定义,更没有奖杯可言。
只有在数年而不是数月之后,随着人们开始关注其他事情,新冠疫情才会淡出你的视野。新闻标题的字体将变小,新冠故事将从头版转到内版。
同时,不要忘记老人的常说的话:一个难以置信的好事往往不是好事。治疗新冠没有偏方,如羟氯喹,维生素D,秋水仙碱,甚至疫苗也不会立即奏效。
请不要误解。疫苗对预防新冠疫情有重要作用。但它不是神丹妙药。疫苗不会立即消灭疫情,仅靠疫苗也不会很快终止疫情。尽管我们不愿接受,但在可预见的将来,包括戴口罩,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限制人们聚集的规模和外出旅游的防疫措施都会持续下去。
分享不同信息/观点,做明智判断/决策!请点击096.ca!
分享不同信息/观点,做明智判断/决策!请点击096.ca!
不要小看这些基本防疫措施的功效。这些措施针对新冠病毒的各种变体也管用。
用现实主义面对疫情也挺管用。这场抗疫斗争没有黑白分明的界限。抗疫措施不是在保护人们的健康和确保正常经济繁荣之间做选择。这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保持清醒头脑的最好方法是将眼光放远,坚定不移地向前看,不要为眼下抗疫的一得或一失而烦恼。
要继续听新闻,但不要断章取义。
简而言之,对于今年甚至未来几年还在流行的疫情,我们需要听听正念大师Jon Kabat-Zinn的那句话:“你无法让大海不起浪,但是你可以学习冲浪!”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