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特鲁多若连任,渥太华将更臃肿、更肆无忌惮、权力更大!这是你想要联邦政府吗?

Trudeau’s federal government is bigger, bolder and more controlling. Is that what you want?
来源: 大中报 梁楚怡
 
 
 
 
 
 
 
(大中报/096.ca讯) 加拿大环球邮报日前发表了一篇专栏作家John Ibbitson的观点文章,他明白总理特鲁多已经改变了联邦政府在国家生活中的作用。选民对这种转变有何看法?他认为,这就是这次选举的意义所在。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想要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话题?请点击本文末的链接!
 
在这位自由党党魁的领导下,无论事情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怎么形容都不为过。他打破了克里靖在20世纪90年代达成的渥太华共识(Ottawa Consensus)。
 
前自由党总理克里靖的总结是,加拿大无法负担前任自由党和保守党政府建立的社会权益。在他的领导下,渥太华削减了开支,平衡了预算,并给予各省对其管辖范围更多的控制。保守党人一直在要求所有这些事情。

 
克里靖不情愿做的事,保守党总理哈珀却热情地追捧。在他执政的十年间,渥太华共识发展到包括降低税收、自由贸易协议和下放更多的省级自治权。
 
特鲁多的到来颠覆了这一切。甚至在疫情之前,他的政府就出现了大量赤字。自由党利用联邦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能力,迫使各省政府更加重视精神健康和家庭护理计划。
 
特鲁多要求各省政府设立碳税以应对全球变暖,并对那些拒绝的政府征收联邦税。在自由党和保守党政府执政期间,移民人数从每年的25万人扩大到今年的40多万人。
 
在疫情期间,渥太华大规模地介入经济,为失业工人提供临时收入保障,并为企业提供补贴。
 
4月的预算宣布了一项新的全国性的儿童保育福利,在那些没有类似计划的省份,费用将减少到每天10元。
 
而在最新的权力主张中,渥太华正在要求联邦监管行业的大量工人和大量旅行者全面接种COVID-19疫苗。
 
累积的结果是令人惊叹的。渥太华共识不攻自破。联邦政府对国家的控制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强硬,在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方面有大量支出。
 
其代价也是惊人的:去年的联邦赤字超过3500亿元,而且没有计划使预算恢复平衡,可能永远都不会有这一天。每年用于儿童保育的90亿元肯定会造成永久性的结构性赤字:除非削减开支或增加税收,否则预算无法平衡。
 
自由党政府对联邦与省府关系的独断专行,使以前奄奄一息的魁北党团重获新生,并在西部催生了新的Maverick党。联邦政府处于危险的紧张状态。
 
这些福利是否值得联邦背上赤字?民意调查显示,许多加拿大人认为如此。每10个选民中就有3到4人支持自由党。十分之二的选民支持驵勉诚领导的新民主党,他想走得更远且更快。
 
保守党领袖奥图尔并不出名,也不受欢迎。他正在与党内分裂作斗争,他的执政计划虽然在财政上更加谨慎,但没有提供任何与自由党议程相冲突的根本性内容。
 
但是,人们还不应该把保守党撇开。在周六发布的自由党竞选广告中,特鲁多号召:"让我们想得更远,加拿大。让我们坚持不懈"。
 
如果奥图尔能当选总理,至少会对国家的无度挥霍采取一点刹车。他甚至承诺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平衡预算。他将更加尊重省级权利。他将更密切地倾听西部的声音。人们可能会欢迎这一点。
 
或者他们可能更喜欢新民主党的替代方案:全国性的药保计划、住房补贴、更便宜的专上教育等等,以及更多的税收和赤字。选民们有很多选择。
 
作者Ibbitson怀疑这是特鲁多参与的最后一次选举。无论他赢得多数派或少数派政府,他最终会下台,而不是寻求连续第四个任期,自Wilfrid Laurier以来,还没有哪位总理获得过这种任期。

 
特鲁多已经将联邦政府重塑为他认为应该有的样子:更庞大、更冒险、更具控制力。他还让人们陷入分歧,并深陷债务。
 
现在人们通过选票会发现,加拿大人是否想给他最后一次机会来完成这项工作。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