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11 月份加国房屋交易量进一步放缓,高利率继续令购房者感到恐慌

National home sales slowed further in November as high rates continue to spook buyers
来源: 大中网/096.ca 王飞
(大中网/096.ca讯) 加拿大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报道说,11 月份,加拿大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放缓,由于有意购房者仍在为较高的房贷支出而苦苦挣扎,交易量和房价均有所下滑。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华盛顿在以色列-哈马斯哈战争中的立场败坏了美国道德先锋的地位”
网上销售致命产品 57岁加拿大华裔被警方指控14项二级谋杀罪
信用公司报告称,加拿大消费债务和信贷拖欠呈上升趋势



根据加拿大房地产协会(CREA)的周四(12月14日)公布数据显示,二手房交易量从 10 月到 11 月下降了 0.9%,这是连续第五个月下降。

不包括豪宅庄园的房价指数在 11 月份为 73.55 万元。这比 10 月份下降了 1.1%,也是连续第三个月下降。与 2022 年 11 月相比,加国房价指数上升了 0.7%。

CREA 主席切尔夸(Larry Cerqua)预计,未来几个月二手房市场不会出现任何引人注目的情况。他说:"这是一件好事,二手房市场在平衡区域稳定,并正在软着陆。"

自加拿大央行在夏季连续加息两次以来,市场活动在春季短暂反弹后有所放缓。

CREA首席经济学家卡斯卡特(Shaun Cathcart)说:"通常情况下,当房地产市场在年中受到惊吓时,往往会停滞不前,直到第二年春天才能恢复元气。"

尽管加拿大央行在过去三次公布利率时都没有动作,将基准利率维持在 5%,但央行仍表示准备"在必要时"进一步提高利率。这给潜在买家带来了不确定性,他们不想在无法知道利率走向的情况下购房。

卡斯卡特坦言,央行一直在抑制外界降息预期, "就是不想消费者有更多的期望"。

此外,即使潜在购房者准备购房,许多人也无法负担目前的房贷支出。根据分析公司 Mortgagelogic.news 的数据显示,热门的五年期固定房贷利率约为 6%,高于3月份的 5.19%。



房屋卖家已开始减少挂牌。从 10 月到 11 月,新挂牌房源减少了 1.8%,这是在夏季和秋季短暂激增之后第二个月出现下降。

新挂牌房源的增加可能表明,一些卖家因无力偿还贷款而不得不出售房产。但 CREA 曾表示,如果卖家被迫出售房屋,通常会出现更多的交易量和更大的房价跌幅。

现在,新挂牌房源正在减少,这表明房主并不是迫切脱手,而是选择继续持有,直到有更多的饥渴买家趋之若鹜。

房价跌幅月度最大的地区主要是多伦多郊区和附近城市。在安省剑桥小镇,房价指数从 10 月到 11 月下降了 3%。安省奥克维尔、米尔顿、伦敦、滑铁卢、圭尔夫、汉密尔顿和伯灵顿的房价指数下降了至少2%。

虽然房价下跌仍然主要出现在安省,但卑诗省的弗雷泽河谷、曼省的温尼伯和东海岸的哈利法克斯的房价现在也开始走软。加拿大其他地方的价格大多保持坚挺、甚至小幅攀升。

另外,加拿大最大的地产经纪公司之一 Royal LePage 同一天(12月14日)发布的《2024 年市场调查报告》中预测2024年加拿大的房地产市场将经历重大调整,房价有望重回疫情期间的巅峰。



报告称,2024年上半年加拿大房价将逐步上涨。在这些涨幅之后,受预期降息的刺激,下半年房价将出现更大幅度上涨。到 2024 年年底,房价将基本上回升至 2022 年第一季度达到的峰值。

Royal LePage 首席执行官索铂(Phil Soper)说:"我们认为 2024 年是加拿大经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大多数加拿大人接受了超低利率时代已经结束的现实。在加拿大央行小幅降息之后,对借贷支出的调整将对房地产市场的走向发生重大影响。"

报告还预计,高房价的大温和大多地区预计明年涨幅有限,涨幅分别为3%和6%。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