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镜报:A股保卫战:打响「四大战役」

来源: 白雪冰


在此轮股灾之后,政府不要一味充当「救世主」角色,要充分把握改革视窗期,加速股市制度改革,带动股市走出高投机和强波动的「大赌场」怪圈。A股只有在深化改革中脱胎换骨,才能避免「疯牛」和「疯熊」频繁出没,迎来长治久安,否则这个市场还会反复。

年中A股连爆「血腥股灾」,从6月中旬始,持续三周多的惊天踩踏使得A股成为「屠宰场」「万人坑」,指数一泻千里,主机板和创业板均哀鸿遍野,半数上市公司紧急停牌保命,A股陷入空前危机。网传国际金融大鳄有意打响「金融战争」做空中国,制造此轮A股历史性踩踏,无论该传闻真假与否,「国家队」进场筑起「维稳长城」,展开史上最大力度「大救市」却是不争事实。

A股制度短板、泡沫投机泛滥以及暴涨暴跌的巨震行情,均给境内外资本做空中国提供上佳靶心,所谓「苍蝇不叮无缝蛋」,即是此理。A股此轮「大救市」已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金融保卫战」高度。打赢这场A股保卫战,关系到中国金融稳定全域,关系到全盘经济稳增长全域,关系到中国改革大棋局,可谓只许胜不许败。

A股保卫战

中国要想成功拆弹A股深层危机,除了要打赢此轮「A股保卫战」,更要在接下来真刀真枪的「泡沫歼灭战」「A股升级战」以及「改革攻坚战」中主动出击,全速而进。只有打赢此「四大战役」,中国股市才能告别「杠杆牛」,唤来「健康牛」,A股才会甩脱股灾崩盘和泡沫狂欢交替出现的危险,A股的制度改革和牛市行情才不会半途夭折,决策层用股市「维稳」经济的计划才不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6月中旬以来,A股发生历史性惊天暴跌,指数一路暴跌超30%,上千只个股连续跌停,不少股票的股价惨遭腰斩。有「神创板」之称的创业板更从4000点一路最低跌破2300点。根据彭博数据,上证综指的波动性已经创下七年之最。

连续多日的惨烈暴跌,令A股市值一度蒸发超过20万亿,相当於蒸发掉了希腊11年的GDP和3个广东省的GDP,成为「25年中国股市历史上、包括2008年金融危机时都不曾有过的系统性持续恐慌暴跌。」

包括大宗商品、人民币、黄金、石油、中概股、港股等在内,所有与中资相关的资产遭遇全面「屠杀」。内地股民则一度信心尽毁,竞相启动「大逃杀」模式,两市更出现24年来罕见停牌潮,超过1400股停牌,占比总数半壁江山之多。

A股惊天踩踏之下,「股灾」「崩盘」说不绝於耳。空方势力猖獗,散户如惊弓之鸟,关于「配资清盘」、「两融爆仓」、境内外资金「做空中国」的传言四起,更有股民跳楼等传言弥漫,市场恐慌情绪全面爆发。

网传「年中股灾」为国际资本对中国有预谋、有计划做空的金融战争。无独有偶,摩根士丹利、高盛、黑石集团、瑞士信贷集团,彭博社、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等,都集体出面唱空中国。

年中「踩踏血案」已上升成为中国股市的一场「金融核危机」,如处理不善,此次危机对中国经济和金融系统造成的巨大威胁,甚至可能超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美国次按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伤害。

有观察家指,此轮股市暴跌或会产生三波连续的冲击。首先是散户的投资蒙受损失,其次是经济增长放缓,最后是对中南海形成政治反弹。决策层苦心营造的来之不易的牛市氛围被肢解,金融全域稳定受到损害,而股市断崖式失控下跌,更会形成系统性风险,让中国经济深受其累,并葬送改革发展成果,影响社会稳定,而这些无疑都是中南海不愿乐见的。

当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同时熄火,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调结构正处于「爬坡过坎」阶段,改革反腐双头推进,「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等对外战略正处关键期,这些都需要一个健康稳定的牛市而非遍体鳞伤的熊市来支撑。因此,吹响救市集结号,保卫A股等同於保卫中国经济成为股民和决策层共识,决策层对股市崩盘的担忧已超过对其他经济问题的关注。

6月底至7月初,在强大逼空之下,「国家队」救市火力全开,监管层几天之内密集出台近20项救市大招,可谓历史罕见。先是央行7年来首次祭出「双降」大招,宣布降息0.25个百分点,同时下调部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随后,中央汇金在6月29日斥资近100亿元人民币买入蓝筹权重ETF(交易所交易基金),证监会亦连夜祭出「免死金牌」,上交所8月1日起A股经手费降30%,过户费降33%;证监会扩大证券公司融资管道举措,并出台新的两融办法,不再强制规定130%的线,券商自主决定强制平仓线。

随后,证监会暂停IPO,证金公司进行第三次增资扩股、21家券商联合公告出资不低于1200亿元投资蓝筹ETF等,央行亦加入救市大军,称「协助通过多种形式给予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流动性支持」,通过释放真金白银,托底市场,稳定市场预期,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公安部更首次加入股市「维稳」大军,严查恶意卖空。在国家「护盘者联盟」强势出击下,中国A股终於在7月9日止跌反弹,甩脱崩盘危机。

泡沫歼灭战

此轮大盘暴跌正演变为一场暴力「挤泡沫」游戏,目前来看,政府托市初战告捷。有证券界人士指,此次如无国家队进场救市,A股将「一地鸡毛」,后果将不堪设想。

事实上,中国股市过分脱离基本面和企业业绩面投机炒作,一年多来从2000点一线上涨到5100点上涨,涨幅超过150%,部分股票涨幅超过1000%,有「神创版」之称的创业板,股价更是完全脱离了基本价值,静态市盈率达200多倍,动态市盈率亦有100多倍,泡沫程度甚於纳斯达克泡沫爆裂之时。由此可见,此轮牛市的「非理性繁荣」显而易见,由此导致此轮的泡沫清算亦不足为怪。

根据内地券商对于目前民间配资+伞形信托入市的状况测算,配资公司大约有10000家左右,平均规模约为1亿至1.5亿元规模,保守估计整体的配资规模就约为1万亿至1.5万亿元。

去杠杆规模更大,场外配资体量至少在5000亿元以上,而场内融资方面,两融规模在约一年内由不足4000亿元暴增至近2.3万亿,与1月中下旬的1.1万亿左右相比亦增加了近一倍,相当於上世纪90年代台湾股市崩盘时水平的两倍。根据信托管道的调研,目前面临被强制平仓的占比大约为8%至15%的带杠杆帐户。

业内人士认为,导致A股此次暴跌的核心因素之一,就是场外配资、场内融资去杠杆引发的连锁效应:大量的买盘和强制平仓引发市场大跌,市场大跌进而又导致更多的强制平仓盘出现,整个市场的恶性循环导致投资者出现恐慌情绪,进一步加速了市场的下跌。
摩根士丹利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内地股市处于泡沫之中,分析师Brian Kelleher表示,全球投资者对A股的看空情绪创下2013年3月摩根士丹利开始该调查时的新高。

7月8日至9日,发生在24小时之内的「千股跌停、千股停牌、千股涨停」,绝对是全球资本市场罕有之奇观,从崩盘到泡沫只用一天时间完成。而之所以会有这个「大奇迹日」的出现,正是内地A股极度不理性的明证。

更堪忧心的是,当前中国的股市泡沫、房地产泡沫和信贷泡沫已有捆绑之势,而过去经验表明,这个可怕的「三位一体」曾给诸多经济体带来极其恶劣的后果。经济学者陶冬便认为,高杠杆是中国经济最弱的环节,包括房地产、地方债、影子银行,这些高杠杆行业在金融创新的名义之下,将多种结构性产品风险捆绑,当真正出现一次较成规模的「去杠杆」的时候,经济将会出现一次连锁的反应,这将是今后几年中国经济真正的风险所在。

此轮A股股灾,令不少投资者损失惨重,痛定思痛,泡沫特征明显的中国经济,如不尽速去杠杆,难免会在其他领域翻版股灾惨剧。

A股升级战

今年的「国家牛市」是决策层在房地产泡沫无以为继、地方债危机黑云压顶情况下,以股市救经济的政策选择结果。决策层希望通过股市的繁荣来改变中国金融市场结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让国有企业甩掉包袱,轻装上阵搞改革,以此提振过去十多年来已日渐「房地产化」的实体经济。但「人造牛市」之下,暴涨暴跌甚至全面失控并非天方夜谭,此轮「国家牛」变为荼毒投资者的「吃人熊」,不仅未给「稳经济」带来利好,反而会制造多项利空。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淡风续吹,频闪红灯。2015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长率已经正式跌破7%,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2014年同期下降4.1个百分点,4、5月份更跌下10%,为2011年12月以来首次。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2014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4、5月份已接近跌破10%,为2008年以来最低值。一季度进出口总值增速比2014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截至5月出口仅同比微弱增长0.7%,进口则暴跌17.3%。

经济低迷之下,股市输血实体经济的功能并未充分显现。央行数据显示,2014年1-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分别为26004、9370、20934、15259、14013亿元,2015年1-5月该指标分别为20469、13564、12407、10557、12196亿元。上述数据显示,股市非但未为实体经济补充足够水分,反而将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虹吸出来,由於社会资本集中於金融炒作,减少信贷投放,中小企业融资依然举步维艰。

有观察家指,股市对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经济转型」有影响,但对经济增长的短期目标并无明显拉动,靠推动股市上涨来促进经济增长,不但於事无补,反而会加剧经济运行的深层次矛盾,阻碍经济转型战略目标的实现。

事实上,中国经济发展当前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在於全社会缺少干实业风气,相反炒作氛围浓郁。前几年的「炒房」,去年以来的「炒股」,成为致富捷径。这无疑加剧了经济行为短期化,扼杀实业创业氛围,增大了经济波动性,客观上形成了当前所谓的「产能过剩」和「杠杆过高」双重不利局面。

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本轮牛市本就存在先天不足,国家意志在此轮「牛市保卫战」中已获淋漓尽致体现。但靠「政策市」交替刺激楼市和股市,以「泡沫经济」拉动经济繁荣,长远而言,百害而无一利。事实上,市场对于政府的期待如此之大,认为一旦股市暴跌政府便会出手相救,「行政市」代替「市场市」,无疑极度危险。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抛弃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维稳」股市的幻想。

事实上,没有盈利支撑的股价上涨,可谓是无本之木。「国家牛市」多数会牛短熊长,此轮血淋淋的股灾即为明证。只有为股市营造良好制度环境,并拉动经济企稳增长,才是最好的救市。

无论中南海抑或中证监,均希望金融市场建立在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这亦是对广大股民的负责。股市上窜下跳,巨震起落并不利於实体经济的发展,亦与中央货币宽松政策初衷背道而驰。

血腥恐怖的「年中股灾」,让市场用一次大级别股灾来推动制度的完善,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惨痛。股市只有用改革作为「救世主」,而不指望国家充当「救世主」,才能完成自我救赎,最终浴火重生。

因此,「牛市保卫战」和「泡沫歼灭战」之后,应是一场「牛市升级战」,中国股票市场不仅发展滞后,而且存在重大制度缺陷,其融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低效扭曲,饱受诟病,市场的投机性和波动性在引入融资杠杆后进一步加剧。这些都需要监管层全速而动,对症施药。

改革攻坚战

中国经济行至今日,增长引擎面临切换,经济转型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而股市在其中将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一个共识是,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股市作为支撑。

中央汇金公司副董事长李剑阁不久前便表示,改革牛和国家牛都是以改革和国家的名义为牛市背书,同样是很危险的。中国现在最危险的不是股市,而是不改革,更大的危险是改革往回走。

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路径,应在制度、机制和能力建设方面强基固本。减少行政干预,加快推进注册制度改革。这不仅能够给更多优质企业提供融资机会,同时也能增加二级市场的股票供给,活跃股票市场。与此同时,推进资本市场的金融法制化、透明化、专业化和国际化至关重要。

中国需要「健康牛」「制度牛」,只有「健康牛」「制度牛」才有助於消化超发的货币,有助於化解楼泡危机和地方债危机,有助於充实全面深化改革的「钱袋子」,有助於为经济「调结构」、「促转型」以及技术创新提供成本支撑。

此轮股市有望伴随?中国经济转型的全过程,中国经济转型的改革,持续推动并且持续利用直接融资和股权投资,「健康牛」为全面深化改革赢得时间,全面深化改革亦为股市「健康牛」的可持续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两者可谓相辅相承。

在此当中,政府不要一味充当「救世主」角色,而应在此轮股灾之后,充分把握改革视窗期,加速股市制度改革,增加股市的透明度和功能完善,带动股市走出高投机和强波动的「大赌场」怪圈。A股只有在深化改革中脱胎换骨,才能避免「疯牛」和「疯熊」频繁出没,才能将「泡沫狂欢」和「崩盘失控」风险减至最小,才能在股灾降临和全球金融大波动时安然脱险,A股亦才有可能迎来长治久安,否则这个市场还会反复。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