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碧海:平心论自由党政府的阳光政策和300亿国债

联邦自由党政府上台已经超过百日大关,到目前为止,政府已经把绝大部分在竞选期间所做出的承诺,全都摆在施政日程表上。财政部长的年度经济预算报告也已经出台,其内容林林总总,一时无法对此一一评论。但是最能引起选民注目的,是它接近300亿的财政赤字预算。是的,用举借外债的途径,投资于全国基建工程以刺激经济,是自由党政府早在竞选之时就高声宣扬的诺言,但是选民所见到的外债幅度,是令人惊叹的原来承诺的三倍,即294亿元的巨额财政赤字。上届保守党政府交给自由党政府的,是一个略有盈余的平衡预算,现在则是一个有300亿国债的经济状况。

是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观之,国家用举借外债的方式,启动大规模的基本建设项目,来刺激低迷不振的工农业生产和国内外贸易活动,和减少庞大的失业劳工队伍,确实是振兴经济发展的政策之一。但是,一个国家以举借外债的方法刺激经济,则必须于此同时,严峻地考虑到外债的幅度,归还外债的时间和能力,而更重要的则是把钱花在最需要,最有效和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途径上。它不仅仅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一种有期望的生活或对前景有一种光明的感受。打一个比喻,如果一个家庭向银行借钱,是为了为孩子缴付大学学费,为了投资于全家赖以上下班的交通工具,或者对一个农户而言,把借来的钱,花在购买农耕工具上,化学肥料上,开辟更多的耕地面积上,完善灌溉系统上,而绝对不是用在救济他人或接济国外难民上。当然,它也不应该是为了可以令家长停下工来轻松一下。过一下“阳光”生活,乃至于也马上提早两年退休,带着全家外出旅游。是的,救济穷人,为远在世界千万里之外的难民捐赠款项,或乃至于为这些难民的最低生活需求量力而行地作出贡献,是人类克尽人道主义精神的职责,但是根基在于所付出的人力物力的规模必须有所限制,它绝对不应该本末倒置,也不能够在牺牲自己家庭子女生活的情况之下。要知道,我们所花费的每一分钱,都是借来的债务,而不是家中的存款。所花费的每一分钱,都应该注重急需性,而不是为了在国际社会“摆阔”或争取“善长仁翁”名誉。游笔至此,不得不提一下,自由党政府正准备用这笔外债的一部分,作为接待和安置30万名中东难民的各项生活和医疗保健,安置工作,照顾老少移民的各项生活费用。反观有十倍加拿大人口的世界超级强国美国,也只是接受了加拿大所接受的1/10的中东移民。而我们却如此慷慨,是否过火?

国家国家,国和家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地方。国家领袖和家庭的主脑人物,也与一个家庭之主的父母有很多相同和相异之处。一个国家领袖的主要任务虽然也是为了“子民”谋取生活福利和环境安全,但是所为家长而言,他们责无旁贷的“终生职责”,而一个政府领袖的职务,则偏向于“管家”的性质。家长所担任的是终生职责,当然也还握有绝对的大权。家中的一切重要事务和生活琐事,都由家长说了算数。但是一个民主国家联邦政府领袖的角色,则充其量也只与“大管家”的地位相似。他的权力是来自管家的“老板”或“主人”,或全体选民。家长为了子女的生活和安好,可以废寝忘食地工作,也会以牺牲自己生活利益乃至肢体安全的大无畏精神,来保护子女的安全安好和利益。但是身为“管家”身份的政府领袖,就无法与家长的角色相比了。最重要的原因是,大管家除了克尽自己的受雇职责和任务以外,他还得照顾自己的私人感情和利益。他们也经常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和信念,而实施一些与雇主的长远利益和前程安好并无太多干系,乃至与之背道而驰的家务工作。或者是实施一项在表面上看起来漂亮,但在实际上却不但脱离生活现实,而且更可能对这个家庭的久远利益背道而驶的家务宗旨。如果用这个道理去衡量目前自由党政府举借300亿外债的必要性和明智性,及其所实施的包括照顾来自中东的30万难民,乃至包括为了令在监中服刑的恐怖分子在内的所有ISIS恐怖暴徒,全部感到加拿大是一个恐怖主义的“犯罪天堂”,和实现他们穆斯林恐怖主义理想“阳光普照”的地方,那么我们这些无辜的民众,虽然内心感到焦虑乌黑和前途渺茫,但也只能够把愤慨吞下肚子里去。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