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碧海:安省自由党政府挥霍无度经济策略所导致的破产局面

来源: 大中报特约 碧海
目前的安大略省自由党政府大概是笔者在加拿大生活的半个世纪中所体验到的以纳税人的钱,收买大工会的选票,来抵消和对抗广大选民的反政府趋向,并一再维持和巩固其无能腐败和最挥霍无度的政府。
 
关于这一点,笔者已经在一系列的评论文章中进行了揭发和指证。我在《谈省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收买工会选票的证据》一文中指出,省府一直用纳税人的钱,以暗箱炒作的政治手段,放开双手,“大派银纸”,长期圈养和收买包括年薪在十万以上的包括20万名“阳光名册”上的大工会成员在内的,其总数可达50万人的大工会“铁杆选民”,以对抗普通选民的反政府倾向。这不但令贪赃枉法的麦根迪政府得以避免倒台,而且还获得多数票当选连任。
 
接任的韦恩省长领导之下的自由党政府则继续其大幅度收买大工会成员的优惠经济政策,扩大这个大工会“铁杆选民”的队伍,以期望在两年后的省选中,再次如法炮制,让这个令安大略省从全加拿大最富裕的省份之一,变成贫困的自由党政府继续执政下去。
 
为此,韦恩省长变本加厉地以“竭泽而鱼”的经济政策,继续向跨国公司的大工会组织成员挥霍金钱。继续以借来的钱,像泼水那样,向所有跨国企业发送金钱利益。令安省的工商业发展局面,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由纳税人的血汗钱所支付的“送钱经济”(HandoutEconomy)。
 
据最近发表的各项安省经济研究数据显示,自从2013年以来,省府已经向赚钱的汽车公司,以及大型高科技企业,继续在原有的各项经济补助之下,发放了大约9亿的补助。其中互联网大型企业Cisco Systems得到2亿2千万,克莱斯勒(Chrysler)和本田汽车公司各自获得8千5百万元,福特汽车公司则得到7千万。
 
今年二月分安省审计厅长的统计数字显示,到今年五月为止的以往十年时间里,自由党政府已经对374家赚钱的私营大企业,发放了23亿6千万的补助金,其中包括18亿七千万的无偿津贴,和4亿8千九百万的贷款。这还不包括上述的统计报告公布前后,政府所追加的1亿1千8百万各项津贴在内。
 
另一项由经济学专家所发表的,省府向这些公司所支付的“支持企业”项目的统计报告显示,在“税率优惠”名目之下,各项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益,每年大约有50亿元。
 
另据CBC(加拿大广播公司)的报告显示,今年五月,加拿大最大的天然气(Ethanol)生产公司,在收到了1亿六千万的补助之后,向省府自由党献金48万元以作报答。统计显示,该公司自从2006年以来的10年期间,每年从政府获得的补助,大约是130万到3千万之间。另一项报告则显示,自由党政府甚至于还对一种每辆售价高达110万的高级豪华电动车Porsche918Spyders的顾客,进行荒谬绝伦的经济补贴。
 
与此同时,自由党省政府却对于安省的普罗大众,连日常生活所必须使用的电力价格,保持昂贵价格,而且还不断的加价,安省的电价涨幅平均每年超过10%。在7年之内,上涨了一倍。实际上,安省所生产的电力已经过剩,可是政府却继续以纳税人的钱,资助和鼓励电力生产。
 
自由党政府大笔挥霍纳税人的钱资助大型企业,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刺激经济发展,创造工作机会”。可是实际上用这种办法创造的工作机会,只是一种人为的假象。那些挣扎求存的企业,因为内部缺陷和结构性的毛病,必须要进行结构性的改造或人事制度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光是灌输金钱,只能够暂时把问题掩盖,但却绝对无法加以彻底解决。
 
事实证明,只要当政府的这种大手笔经费资助一停止,这些工作岗位也很快地跟着消失。试问,债台高筑的自由党政府,怎么负担得起这样的挥霍?
 
目前,政府的外债已经高达3000亿,而且还在不断的上升,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府能够负担得起这种挥霍。
 
不幸的事实是,除此之外,这个腐败无能的自由党政府,早已经使尽了所有政治伎俩,花完了所有的经济资源和政治信任,现在除了希望继续用纳税人的宝贵金钱,和继续举借外债得来的经济资源,苟延残喘,直到安省的选民最后把这个无能的政府推翻为止。
 
目前,自由党政府的民意支持率,已经降到历史新低。看来,安省民众的苦难日子即将结束。且让我们耐心地等待。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