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央行副行长:加拿大人应该为长期高利率做好准备

Canadians should prepare for long-term high interest rates, Bank of Canada senior deputy governor says
来源: 大中网/096.ca 王飞
(大中网/096.ca讯) 加拿大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报道说,加拿大央行高级副行长罗杰斯(Carolyn Rogers)周四(11月9日)警告,加拿大人需要做好准备,因为利率回到过去15年来低水平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安省公寓买家的教训:等发现租客就是不走时后悔已晚
24国新民调发现,人们对美国的好感度上升,对中国的好感度下降
Lewiston大型枪击事件凸显美国枪支暴力阴影日益笼罩加拿大(观点)



这位在央行坐第二把交椅的官员在温哥华的讲话中表示,近几十年来拉低利率的许多经济力量正在发生逆转。这种"新常态"给负债累累的家庭、工商企业和更广泛的金融体系带来了风险,需要加以积极干预。

她说:"人们都习惯了的低利率最终会回来,这种想法当然很诱人。但我们有理由认为低利率可能不会回来。"

她指出了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包括婴儿潮一代陆续退休以及全球贸易和投资模式的变化。

罗杰斯说:"我们现在还处于一个政府债务水平较高的时代。地缘政治风险,如乌俄战争或以哈战争的升级,如果它们影响到能源价格和供应链,从而对通胀产生持久影响的话,可能会推高全球利率。"

在过去的一年半里,加拿大央行已经 10 次提高利率以对抗失控的通货膨胀。这使得该行的隔夜利率达到了 5%,为 2001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罗杰斯避而不谈近期的利率走势。但她的评论表明,如果央行最终开始降息,可能不会降那么多。

许多多伦多金融街分析师预计将在明年春季开始降息。(详情请阅读:金融界调查发现,加拿大央行明年四月或降息至4.0%  https://chinesenewsgroup.com/news/678492)

这对背负房贷的房主来说影响重大,因为在未来几年里,当他们的房贷陆续续约时,他们将面临巨大的还款冲击。

罗杰斯说:"总之,自 2022年初以来,约有 40% 的贷款持有人的还款额有所提高。到 2026 年底,几乎所有剩余的贷款持有人都将经历一个续约周期,根据利率走势,他们可能会面临更高的还款额。"

到目前为止,房贷拖欠率仍低于疫情前的水平。然而,信用卡、车贷和无担保信用额度的拖欠率已恢复或超过 COVID-19 疫情前的水平。

罗杰斯表示,如果金融体系出现冲击,导致金融条件进一步收紧,那么"回旋余地"就会减少。



鉴于这些风险,她认为,加拿大金融机构需要积极主动地进行风险管理,比如建立更多的资本和流动性缓冲区,并预留更多现金以应对潜在的信贷危机。

银行监管机构也在采取措施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今年 7 月,金融机构监管办公室(OSFI)宣布计划,如果借款人的贷款出现还款期无限延长,即借款人的还款不足以支付所欠的利息,银行就必须持有更多的资本。

11月初,OSFI 监管人罗特利奇(Peter Routledge)在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发言时说,固定供款额的浮动利率贷款是 "一种危险的产品","减少这种产品,系统就会更加健康"。

近期,央行高级官员发表了一系列言论,这些言论都强调了结构性高利率的风险。今年5月,央行行长马克莱姆(Tiff Macklem)警告说:"任何人都不要指望利率会回到我们在过去十多年中看到的极低水平。"

"中性利率"指的是指在这个利率水平下,经济可以在不产生通胀压力的情况下,能够达到稳定产出,既不会引发过度通胀,也不会导致产出不足。今年夏天退休的前副行长博德里(Paul Beaudry)在 6月份发表讲话,认为该利率很可能高于预期。央行目前的估计是中性利率介于 2% 和 3% 之间。



马克莱姆上周在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上认同博德里的评估,即中性利率可能会比预期高。

马克莱姆说:"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上一些庞大的经济体财政赤字增加了很多。我们还要考虑加拿大人口老龄化和大规模投资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