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国会议员被告知,加拿大是七国集团中穆斯林被杀问题最严重的国家

Canada has worst Muslim killing problem among G7, MPs told
来源: 大中网/096.ca 王飞

(大中网/096.ca讯) 加拿大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报道说,一个调查仇视伊斯兰教和反犹太主义的委员会周四(6月6日)告诉国会议员们,在过去的七年里,在加拿大因有针对性的袭击而被杀害的穆斯林人数比任何其他七国集团(G7)都要多,而且自去年10月以哈战争开始以来,加拿大仇视伊斯兰教的人数成倍增加。

加拿大穆斯林全国理事会(NCCM)首席执行官布朗(Stephen Brown)在向国会议员们作证时还补充说,仇视伊斯兰教是一种“危险的仇恨形式”,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国会议员们还听说,社交媒体算法正在助长卑劣的反穆斯林内容,而这些内容正在转化为现实世界中的仇恨。

布朗反映,加拿大穆斯林社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仇恨和暴力,“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

2021年6月6日安省伦敦市发生了针对穆斯林的恐怖袭击事件,当时一名白人至上民族主义者驾驶皮卡车撞向一个穆斯林家庭,造成四人死亡,让一名小男孩成为孤儿。布朗正是借此三周年机会在国会上发表讲话的。

他说:“在我们神圣的礼拜场所和公共场所,加拿大的穆斯林都无法免受暴力仇视的影响。”他还以2017年魁北克市清真寺遇袭为例,当时一名枪手向伊斯兰文化中心(ICC)开火,造成六名在晚祷的信徒当场死亡,另有五人重伤。

布朗告诉调查仇视伊斯兰教和反犹太主义的国会议员们,在枪击事件发生之前,魁北克市清真寺曾多次成为袭击目标,但当局“无动于衷”。

他表示,魁省清真寺前曾“不止一次“摆放着死猪头,附近还数度组织了极右翼游行。

他指责魁北克政府通过一项“歧视性法规”,该条款禁止魁省公务员在工作时佩戴包括头巾在内的宗教标志。

他说:“在过去几个月里,加拿大各地的伊斯兰恐惧症现象急剧上升。去年第四季度,我们收到的加拿大境内的此类仇恨事件的报告增加了1,300%。”

布朗举例说,一些专业人士在呼吁加沙停火后失去了工作或受到纪律处分,而戴头巾的穆斯林女性则在公共场所受到攻击和骚扰。几天前,在渥太华,一名戴着头巾进行和平抗议的女性被打倒在地,并被送往医院治疗。

他呼吁全面采纳参议院委员会去年提出的建议,该委员会针对仇视伊斯兰事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其中一条建议是设立仇恨犯罪热线,让仇视伊斯兰教袭击事件的受害者能够有举报的渠道。

本周早些时候,国会议员们听取了三年前安省伦敦市致命袭击案的受害者亲属的陈述。受害者的叔叔阿里(Ali Islam)说:"一家三代人瞬间被抹杀,目的是吓唬穆斯林离开加拿大。我家人犯了什么罪?就因为在公共场合佩戴了穆斯林头饰吗?"

阿里告诉国会议员们,加拿大穆斯林一族正被故意地“描绘成局外人和外国人”,几十年来“不断描绘成混进来的敌人(a fifth column)”,最终 “产生了真实、残酷和致命的后果”。

他质问国会议员们:“你们谁能承诺2021年 6月6日事件不会再发生?”

在国会现身的还有总部设在英国的反仇恨中心(CCDH)的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艾哈迈德(Imran Ahmed)。他告诉议员们,网络平台为了热度,没有及时下架传播广泛的仇视伊斯兰教和反犹太主义的内容。他表示,一些算法会不断推送令人不安的内容,包括对穆斯林的仇恨漫画。

他注意到,发布仇视伊斯兰教和反犹太主义内容的账户可以吸引大量关注和点赞,而白人至上民族主义者则散布对穆斯林和犹太人的仇恨,并“将彼此对立起来”。

他认为,线上仇恨已经产生“线下后果”。他解释说,心理学上的“虚幻真实效应”会让经常看到某条信息的人相信“三人成虎”,这意味着被仇恨内容轰炸的人们最终会得出结论:“无风不起浪(no smoke without fire),宁愿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使人们对阴谋论和谎言没有抵抗力。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