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加拿大国营邮局经营入不敷出,2023年亏损7.5亿元

Canada Post lost a lot of money in 2023
来源: 大中网/096.ca 王飞

(大中网/096.ca讯)加拿大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日前发表了一篇Ian Lee的评论。他是渥太华卡尔顿大学Sprott商学院的副教授,在1982年至1984年,他受聘于加拿大邮局,从事企业金融和银行业务。

评论说,加拿大邮局首席执行官在经过多年的论证后终于表示,如果不进行重大改革,加拿大邮局在生死存亡的挣扎中将“面临更大的不可持续的亏损”。

加拿大邮局最近发布了2023年年度报告,显示该年度亏损7.5亿元,使其过去六年的亏损总额达到30亿元。虽然加拿大邮局一直是一家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但自 2018 年以来,其亏损额逐年增加。

那么,加拿大邮局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

加拿大邮局正在遭受几种代价高昂的低效率的综合影响。加拿大邮局承担着加拿大全境最基本的收递业务,每周五天向城市、郊区、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每一个投递地址(共计 1740 万个地址)投递的信件。邮局还要维持着旗下3,500个收寄站点,每个站点的支出都远远超过收入。与此同时,邮局支付的工资和福利平均远远高于其竞争对手,包括周末的1.5倍加班费。此外,邮局还实行缺乏灵活性的投递分配制度。

由于几乎所有日常交流信息都实现了数字化,信件数量从2006年最高峰时的55亿封骤降至2023年的22亿封,降幅达60%。然而,同期投递地址的数量却增加了300万个,使加拿大全国的投递地址数量达到1740万个。

年复一年,邮件越来越少,投递地址越来越多,收入却越来越少。

这是一种可怕的商业模式,并将继续造成越来越多的亏损。

电子商务推动的包裹投递业务本应拯救加拿大邮局。然而,在过去四年中,加拿大邮局失去了50%的市场份额。低成本快递公司以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轻资产的基础设施,专注于利润最丰厚的郊区和城市地区,从而在包裹递送业务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而加拿大邮局却只能以重资产、高劳动力成本的方式向成本更高的地区递送包裹。

加拿大邮局要想生存下去,加拿大政府必须立法改变,授权进行紧迫的结构改革。这家国有企业必须大幅削减成本。

降低投递成本的最快方法是将邮件和包裹投递到社区邮箱和包裹柜。投递到家门口比投递到社区邮箱贵 75%,比投递到公寓楼贵 118%。

超过70%的加拿大人已经在社区邮箱接收邮件。政府必须允许另外约25%居住在最富裕城市社区的家庭接受社区邮箱,这样每年可节省5亿多元。

加拿大邮局还必须采用动态路线调整。加拿大邮局必须取代遍布加拿大每个社区的静态、固定的信件承运路线,这种路线每周五天、每年52周向所有 1740 万个地址派送投递员,即使在没有邮件需要投递的情况下也是如此,这是没有必要的弄虚作假(Potemkin)。动态路线调度确保每天根据邮件数量对服务路线进行调整。

然后是降低劳动力成本。自2006年以来,加拿大邮局的邮件量下降了60%,但同期员工人数仅下降了5%。集体谈判协议和管理层薪酬必须将每小时投递件数作为确定薪酬的关键指标。由于邮递量持续下降,加拿大邮局必须通过自然减员、退休和买断工龄(buyouts)的方式来降低劳动力成本。

最后,加拿大邮局需要重新开放加盟经营(franchising)的做法。信件数量下降 60% 已导致邮局的使用率崩溃。加拿大邮局必须将旗下3,500家只提供邮政服务的网点转为加盟经营网点,每年可节省超过10亿元,还可以在药店、杂货店和其他便利地点提供邮政服务,并延长服务时间。

加拿大邮局还应该出售邮局用地,用于建造居民住房,这不仅能创造收入,还有助于解决国内日益严重的危机。

加拿大邮局只有不到五年的时间来进行改革、重组和转型,在数字经济时代从传统业务转型为数字业务,否则它将像Blockbuster音像店一样消失。纳税人不会支持一个客户越来越少、邮件越来越少的邮局每年亏损数十亿元。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