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CNN分析员:美国经济下滑是谁的错?共和党还是民主党?

Who to blame for the slumping US economy: CNN analyst
来源: 大中网/096.ca 王飞

(大中网/096.ca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日前发表了分析员 Elisabeth Buchwald 的文章。文章说,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美国的政客们急于把所有的功劳都揽到自己身上。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则把所有的错误都推到美联储的身上。

美国经济的现状远未达到谷底。今年第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好于预期,经济年增长率接近 3%。尽管招聘速度有所放缓,但与新冠疫情爆发前相比,现在工作的美国人增加了 600 万。

但是,就在距离总统选举日还有几个月的时候,经济出现了一些疲态,失业率跃升至 2021 年秋季以来的最高水平,消费者也开始控制支出,甚至减少了对快餐的消费。

预计互相指责的游戏将十分激烈。那么谁应该受到指责?


共和党或民主党?

将经济状况的责任全部推给某一个政党是不公平的,因为两个政党都有责任。

虽然新冠疫情造成的通胀不能完全归咎于共和党和民主党,但他们的处理方式对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川普政府执政期间,通过了两项疫情经济刺激计划,总价超过 3万亿美元。随后,拜登政府又通过了第三个刺激方案,耗资近 2万亿美元。

此后一年左右,通货膨胀飙升至 4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导致能源价格飙升,这对企业和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麻省理工学院和道富银行(State Street)的研究人员发现,虽然最初新冠疫情的通胀飙升源于被压抑的需求,但推动力很快就转移到了旨在使经济走出衰退的大量联邦支出上。


让美联储喘口气

最终,美联储不得不积极应对通胀,将其关键隔夜利率提高到二十多年来的最高水平。一年来,该利率一直保持在这一水平,并帮助降低通胀率以接近美联储 2%的目标。

在8月2日公布美国7月份就业报告之前,美联储似乎有望实现罕见的 "软着陆",即通胀降温而不引发大量失业。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客开始质疑美联储是否将利率维持在惩罚性的高位太久了。

8月2日的就业报告公布后,马萨诸塞州民主党参议员沃伦(Elizabeth Warren)表示,美联储主席鲍威尔(Jerome Powell) 在最近的利息决定会议上"没有及时降息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她在X的一篇帖子中敦促美联储立即降息,她说:“我对鲍威尔说过多次,等待太久可能会将经济推入困境。”

诸如此类的论点忽视了美联储必须守住的底线。美联储官员在开会时不可能这样想:"我们怎样才能让美国人的生活更加艰难?哦,我有个好主意,就是让利率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

这并不是说政客们也一定想让美国人的生活更加艰难。

但政客与美联储的区别在于:当政客不慎导致通胀或失业率上升时,美联储必须为政客"擦屁股"(收拾烂摊子),而政客不必为美联储做同样的事。

美联储官员之所以还没有降低利率,是因为他们一直在努力获得更多的信息。他们需要在通胀方面取得实质的进展而不会因为他们放松控制而付诸东流。他们没有水晶球预言何时是减息或加息的最佳时机。

他们利用大量经济数据为模型提供信息,做出高度复杂的估计。此外,他们还与企业主和社区领袖会面,以更好地了解经济状况。

然而,他们为确定任何特定时间点的理想利率水平而进行的所有计算,都因完全不受其控制的政府财政支出而变得复杂。

当然,美联储不可能永远正确。他们犯过错误,而且肯定会犯更多的错误。

但是,指责他们就像指责环卫工人造成气候变化一样,而他们的工作只是将人们推出来的垃圾桶里的垃圾集中处理。

截至8月8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FedWatch预计,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43.5%,降息50个基点的概率为56.55%。美联储到11月累计降息50个基点的概率为28.2%,累计降息75个基点的概率为51.9%,累计降息100个基点的概率为19.9%。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