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暑假结束后开学,孩子们出现焦虑很常见,父母应该怎样替他们着想?

How do parents help the kids with Back-to-school anxiety?
来源: 大中网/096.ca 王飞

(大中网/096.ca讯)加拿大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发表了一篇Jillian Roberts的文章。她是维多利亚大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教授。她还是卑诗省、阿尔伯塔省和西北地区的执业注册心理学家。她专攻儿童心理学,以擅长处理复杂的儿童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而闻名。

文章说,当孩子们准备返校时,新学期开始的兴奋往往会被焦虑所冲淡。对许多孩子来说,一想到要适应新的生活习惯、社会交往和学业期望,就会不知所措,从而加重忧虑。

除了这些常见的担忧之外,还有对手机使用的新限制,这可能会让焦虑的孩子们在重返安省校园时面临更大的挑战。以前,这些孩子可以在上学期间用手机悄悄地与父母联系,收到有助于控制焦虑的安抚信息。现在有了课堂不可以使用手机的限制,他们可能会感到更加孤立和痛苦。(相关阅读:安省教育厅长:中小校园内实施手机禁令将提高学生成绩

不过,家长和老师可以合作使用一些策略,为在校期间有焦虑情绪的孩子提供支持。认识到焦虑的征兆及其在孩子身上的表现,并找到在父母非直接接触还能提供支持的方法,对于缓解他们重返学校的过渡时期会有很大的帮助。


有关焦虑的四个 F

虽然焦虑常常与“战斗或逃离”反应联系在一起,但临床观察表明,焦虑会引起更广泛的反应,可称之为“四个 F”:战斗(fight)、逃离(flee)、讨好(fawn)和固着(fixate)。

战斗:有些孩子会用愤怒或攻击来应对焦虑,具体到返校情境中,他们会用烦躁或蔑视的态度来面对感知到的威胁。

逃离:特点是逃避。孩子们可能会试图完全逃避学校,以各种借口待在家里。他们还可能退缩,避免与同学和老师交往。

讨好:孩子们可能会不遗余力地让别人开心,而往往是以牺牲自己的需求为代价。这可能表现为在学校环境中的过度顺从行为,因为孩子会试图避免与老师和同学发生冲突或遭到他们的反对。

固着:当孩子过度关注焦虑的某一个方面时,就会出现固着现象,例如反复询问学校的作息时间或社交动态。


传播平静情绪,不要放大混乱

焦虑的孩子通常会向父母寻求反应。虽然父母希望减轻孩子的痛苦是很自然的,但冷静地处理这种情况是至关重要的。焦虑的孩子需要一位能够示范如何有效处理压力的沉着冷静的父母。

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教授兼焦虑症项目主任莱博维茨(Eli Lebowitz)发现,父母往往会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防止孩子产生焦虑,反而强化孩子的焦虑。例如,父母在送哭闹的孩子去幼儿园时,会在门口徘徊,而不是安抚道别后迅速离开。这种行为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却会向孩子发出“有一些不妥,需要再观察”的焦虑信号,让孩子更难适应离开父母的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增加他们的痛苦。

莱博维茨主张在保持安抚情绪的同时减少这些踌躇。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孩子的焦虑症状。

焦虑孩子的父母必须无视焦虑,否则孩子的焦虑会越来越严重。


正视焦虑

支持焦虑儿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直接解决焦虑问题。这种积极主动的方法包括在可控和支持性的环境中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恐惧。

父母可以从温和地鼓励孩子谈论他们的担忧开始。肯定孩子的感受至关重要,父母需要承认焦虑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有焦虑的时候。一旦孩子公开了自己的担忧,家长就可以与他们一起制定适合其具体需求的应对策略。

将难以承受的任务分解成较小的、可忍耐的步骤也很有帮助。例如,如果孩子对返校感到焦虑,家长可以从讨论校内生活第一天会是什么样子、谁会来学校以及他们可能会做什么活动开始。循序渐进地增加孩子接触焦虑环境的比例,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和适应能力。


实际支持

在学期开始前让孩子熟悉学校环境,如果是新学校或新教室,这一点尤其有帮助。家长可以安排孩子到学校参观,让孩子提前了解学校的空间和日常安排。

与其他家庭结伴上学放学,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陪伴感。知道他们有一个朋友可以一起度过学校的一天,可以减轻他们在一个新的或令人不知所措的环境中的焦虑。

与孩子的老师坦诚交流至关重要。家长应尽早与老师联系,分享对孩子焦虑的担忧,并讨论如何在课堂上为孩子提供额外的支持。建立合作关系可确保孩子在家庭和学校得到连贯的支持。

在孩子的午餐盒或书包里留下字条等小举动可以提供情感上的安慰。这些提醒孩子有人在牵挂着他们的举动,可以让他们在整个上学期间感到欣慰。

表扬孩子在面对恐惧和挑战时所做出的努力是控制焦虑的有力工具。认可和庆祝小的胜利可以增强孩子的信心,鼓励他们采取健康的应对策略。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