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利率上升使许多人无资格正常借钱,他们不得不转向其他方式借钱买房

Unqualified to borrow money as interest rates rise, homebuyers turn to alternative lenders for mortgages
来源: 大中网/096.ca 王飞
(大中网/096.ca讯) 加拿大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报道说,新的数据显示,由于利率上升使得加拿大购房者从银行获得按揭资格变得更加困难,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其他私人贷款机构。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加拿大 10 月份失业率升至 5.7%,新增就业岗位低于预期
研究表明,吃精加工的食品会增加50%患抑郁症的风险
“有更明智的办法可以扫除哈马斯”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Statistics Canada)对私人按揭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信用社、按揭投资公司和其他私人贷款机构的未偿贷款总额达到了 3886 亿元。

这比 2022 年同期的 3,736 亿元增长了 4%,当时加拿大央行开始迅速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比 2020 年第一季度的 3,300 亿元增长了 18%,当时的按揭利率接近 3%。

较高的利率使得借款人更难获得一线银行的贷款资格,而这些银行提供的按揭是最便宜的。根据联邦贷款压力测试规则,借款人必须证明他们能够负担得起比实际按揭合同利率高至少两个百分点的月供。目前主流的五年期固定按揭利率约为 6%,那么借款人必须能达到负担 8% 的利率要求。

私人贷款机构则不要求压力测试。

来自Stonefield 按揭公司的斯坦菲尔德(David Steinfeld)发现人们对私人按揭机构的需求有所上升,他说:"由于很难从银行获得按揭资格,许多人不得不接受私人按揭。"



促使借款人转向私人按揭市场的另一个因素是房主无力支付更高的按揭。央行的主要利率为 5%,而去年 3 月的利率为 0.25%。这立即增加了浮动利率借款人的贷款指出。据按揭经纪人称,一些房主的月供已经攀升了数千元。

按揭经纪公司 Mortgages of Canada 的首席执行官布鲁克斯(Samantha Brookes)注意到,很多购房者都难以支付他们的按揭月供。"

她说:"有些人试图重新签署贷款合同,结果却被要支付更高的利率。还有一些人如果是在过去几年购房的,则无法享有再融资(refinance)资格。"

对于别无选择只能卖房的借款人来说,他们卖房是因为房价一直在下跌。一些房主想把房子卖到疫情时期的高房价,所以想等待更好的出售时机。

斯坦菲尔德说:"入不敷出的卖家正在利用短期借贷作为过渡,等待卖房的好时机。"



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 2021 年底开始,未偿还的私人贷款总值以更快的速度增长。2023 年第二季度,包括按揭公司在内的私人贷款数量为 181 万笔,而 2022 年同期为 175 万笔,2020 年疫情的前三个月为 170 万笔。

统计局金融行业负责人马塞勒斯(Sharon Marcellus)说:"私人按揭市场出现了增长。"

在需求上升的同时,私人按揭机构也在加强其资质要求,因为他们担心如果借款人拖欠还款,他们将无法收回投资。私人按揭公司和其他私人贷款机构依赖于一种名为"贷款价值比"(LTV)的指标,该指标衡量房主的欠款与房产评估价值的比率。

LTV越高,借款人欠款就越接近房产评估价值。如果借款人停止还款,贷款机构只得出售房产,那么贷款机构收回的资金变少,不仅没有赚到利息,风险还变大了。由于房价一直在下跌,贷款机构一直在升高LTV的资格线。这意味着借款人必须拥有更多的房屋资产用于抵押或支付更高的首付款,才有资格申请私人按揭。



统计局的数据显示,高负债借款人在贷款机构的贷款组合中所占的比例正在下降。2023年第二季度,LTV 比率高于 95% 的借款人所占比例为 7.6%,而2022年同期为 8%,2020年第一季度为 9%。

布鲁克斯表示,她的经纪公司很难为高负债和房价下跌地区的借款人匹配到私人贷款机构。

她说:"私人贷款机构的要求非常严格,通常不会对LTV做出例外规定。因为私人贷款机构不想承担风险。"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